企业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净化心灵的红色之旅
2012-05-15

□石坤

4月27日,在党支部书记陈志伟的带领下,测控事业部15名党员踏上了前往革命摇篮——井冈山的旅程。

一早,我们来到了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故居。房屋为黄墙黑瓦,朴实无华,卧室内陈列着他当时使用过的桌凳、油灯、草鞋、扁担等物品。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三件原物:一堵残墙、一块读书石、两棵树。毛主席当年就坐在读书石上批阅文件。生活上的艰辛和敌军的围剿都没有吓倒我们的共产党人,众人怀着解放劳苦大众、解放全中国的雄心壮志,唱出了“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盖身上,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心里暖洋洋”的歌声。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为解救劳苦大众而甘愿吃苦的精神,才支撑着红军战士奋战在井冈山上;正是凭着井冈山精神,才使得革命火种有了燎原之势。

从毛泽东故居出来,我们坐着大巴,穿过林海,来到了曾经发生过著名黄洋界战役的黄洋界。1928年,红军以31团第1营2个连凭险据守,连续打退敌军多次猛烈攻击。正当敌军重新组织进攻时,红军以仅有的1门刚修复的迫击炮,攻击其在源头的后续部队。敌军误以为红军主力回山,惧怕被歼灭,当夜撤离。黄洋界战役的胜利,为红军回师井冈山,打破国民党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会剿”创造了条件。毛泽东获悉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喜讯,诗兴骤起,写下了具有重要军事、政治和历史意义的史诗《井冈山·西江月》。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下午,怀着凝重的心情,我们来到了井冈山烈士陵园。进门口,顺山而上的宽阔平台台阶分为两组,第一组49级,象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组60级,寓意陵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1987年建成。全园四季绿树常青,素花点缀,显得庄严而肃穆。

登上宽阔的台阶进入纪念堂,陈列室内挂着烈士的遗像,有的照片是本人的历史照片,有的是根据他们的亲属和战友的回忆画下来的,还有的烈士无法征集到照片,就用党旗和青松代替。看着烈士们的简介,最触动心灵的是他们的年龄,好多烈士的生命都结束在二十多岁。短暂的青春,短暂的生命,留下的是长存的精神。二十多岁才是大好人生的开始,可是这些烈士们毅然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和光明,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看到这一幕幕,心中是悲痛,是震撼,更重要的是鼓舞,心灵得到了净化。

沿墙摆放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来此追悼烈士的各界人士所献的花圈,整个大厅庄严肃穆。深深地三鞠躬后,留下的是敬仰和沉思。作为党员要甘当绿叶,不计名利,忍辱负重,默默无闻。这种奉献牺牲的精神已经渗透到每个党员心中,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在工作和学习中的点点滴滴都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在烈士们的遗像前,我感受到的是逝者与生者的对话。

顺着山的台阶而上,看到了高达27米的纪念碑,意含1927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主碑的造型突出“山”的形状,有几层含义:远看像团火焰,寓意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视如林立的钢枪,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纪念碑前还建造了一尊“母亲”雕像,寓意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正是由于无数先烈用理想和信念,挚情和真诚,青春和热血,在井冈山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另世人敬仰、传承万代的红色经典。毛泽东故居、黄洋界、烈士陵园等,每一处都是灿若明珠,闻名遐迩。测控事业部的15名党员参观革命遗址,走红军路,吃红米饭,唱红军歌,读红色历史书,经历了震撼思想、净化心灵的“红色之旅”,将受益一生。

Copyright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京ICP0505244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