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院空气动力科学中心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国内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为科学中心未来发展进行交流研讨。会议由副院长艾邦成主持,包为民院士、朱广生院士、郑晓静院士、江松院士、汤涛院士、陆夕云院士等20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院长胡梅晓、院党委书记王献雨、科技委主任、研发与市场部、空气动力科学中心、空气动力研究所相关领导及专家参加会议。
四年来,科学中心积极履行职能职责,秉持“创新、包容、开放、流动”的核心理念,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成立4个PI独立实验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稳定支持等项目的立项和资助下,开展空气动力及其交叉领域前沿研究,成功立项多项国家自然科学项目及国防基础研究项目;在学术成果上,研究人员在《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Physics of Fluids》《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流体力学、航空航天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2篇。与此同时,科学中心积极推动学术交流,搭建庄逢甘讲坛,邀请陶文铨院士、汤涛院士、朱广生院士、李惠院士等专家学者,面向全国开展了48场高水平学术报告,建立了与院士、海外专家、优青、杰青交流的高质量平台。自成立以来,科学中心以人才培养为己任,厚植人才成长发展沃土,积极营造人才成长发展良好环境,推举1人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累计近20人次担任学会/专委会委员及核心期刊编委,形成了一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基础研究创新团队。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院对基础研究的布局以及科学中心四年来的成绩,认为科学中心是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有效探索。包为民院士特别强调空气动力学在重复使用航天器等飞行器研制过程中的重要性,希望中心在基础上加强创新。汤涛院士、朱广生院士对中心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研究人工智能对数值计算、风洞试验与飞行试验的融合手段,聚焦方向,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创新性研究。郑晓静院士希望科学中心发挥自身便利条件,针对航空航天需求实现更加不可替代的作用。江松院士、陆夕云院士建议中心对未来布局进行近期、中期、长期规划,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优化内部培养体系,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不断增强中心的创新能力。
会议还介绍了研究院空气动力创新发展情况。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落实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变革与重塑要求,研究院积极探索气动发展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依据行业技术现状,不断完善组织体系和技术体系建设:面向国家基础研究需求建立“空气动力科学中心”,破解制约未来先进空天飞行器创新发展的气动根本性前沿基础难题;为提升系统集成创新能力建立“创新与应用中心”,作为融合技术创新、系统产品创新、能力创新和产业化创新发展为一体的新型组织;聚焦高超声速、气动热防护等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建立“空气动力学实验室”,以打造院级高层次创新平台、原创技术策源地和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目标,建立以若干领域和技术方向构成的技术体系与人才梯队。研究院秉承“求真务实、自主创新”精神,积极融合理论、地面试验和飞行实验三大手段进行气动关键技术攻关,发挥气动先行官的作用,以气动技术的突破牵引新概念飞行器的创新发展。
院党委书记王献雨对科学中心四年来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针对后续发展他表示:“要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统纵深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前瞻性布局,优化调整机制,构建更加全面的创新人才培养范式,释放卓越发展潜能,全力支撑航天强国建设。”
院长胡梅晓表示:“求真务实、自主创新是研究院的风向标,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开展科研攻关,以前沿引领技术、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集成整合各类创新资源,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围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先进材料等领域深挖细作,大胆创新探索,努力在一些新的领域形成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