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任务交付进入倒计时,关键节点的攻坚号角已然吹响。这支团队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践行强军守责,在压力与挑战中书写奋斗篇章。这份侧记记录下他们扎根岗位、创新突破的点滴瞬间,展示了他们传承航天精神的担当作为,为最终顺利交付产品贡献青春和智慧。
守得苦、攻得破、献得出!
在航天彩虹外场试验的版图中,总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暂别熟悉的城市与牵挂的家人,毅然奔赴条件艰苦的外场试验一线。这里没有喧嚣的街市,没有舒适的环境,唯有繁重的试验任务、未知的挑战与对使命的执着。彩虹-3系列无人机外场试验团队,便是这支“筑梦强军”队伍中的一员。他们以“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为精神指引,在外场的风沙与寒暑中用坚守扛起责任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
外场试验的环境从不是温室,而是检验装备性能与团队韧性的“战场”。这里没有固定的“四季如春”,只有随机切换的“极端模式”,每一天都可能是对团队意志与专业能力的双重淬炼。
“四月的西北试验场,沙尘说来就来。”团队成员小贾回忆起春天的一次试验,至今印象深刻。清晨天空还透着几分澄澈,可刚架好设备,远处地平线就卷起一道黄褐色的“沙墙”,狂风裹挟着沙粒呼啸而过,打在脸上像细密的针扎。“视线差、呼吸都带着土腥味,但地面工作不能停。”团队成员小贾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没有人抱怨,大家眯起眼睛继续手上的活:有人蹲在地上,仔细检查无人机的线路接口;有人在试验台旁,小心翼翼地整理数据,生怕风沙吹乱一页记录。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完成准备工作,确保天气好转后能第一时间恢复飞行,不能耽误试验进度。
盛夏的外场,是名副其实的“火炉”。正午时分,烈日毫无遮拦地炙烤着大地,地表温度轻松突破40℃。只要在户外待上片刻,汗水就会像断了线的珠子般往下淌,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在衣料上留下一圈圈泛白的盐渍。到了冬季,外场又变身为“冰窖”。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裸露的皮肤很快冻得通红。金属工具在低温下变得冰冷刺骨,刚一触碰就忍不住打哆嗦,寒气顺着手套缝隙往骨头里钻,手指僵硬得几乎无法灵活伸展,就连拧紧一颗螺丝都要反复尝试好几次。“任务不等人,规定的目标必须完成!”团队成员互相鼓劲,裹紧棉衣在寒风中坚守,用意志验证着无人机在低温环境下的各项性能。
“虽然团队年轻,但专业素养一点不含糊。”提起并肩作战的伙伴,小孙的语气里满是自豪。正是这份不服输的冲劲、对工作的敬畏心,让他们在高温与严寒、风沙与酷暑面前从不停步,敢闯敢拼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外场试验是无人机性能验证的“试金石”,许多关键技术参数,唯有在真实复杂的外场环境中反复测试,才能最终定型。团队成员们凭着“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韧劲,在技术攻坚的道路上步步突破,用行动诠释着航天人“精益求精”的追求。
某竞标任务的经历,至今让成员小闫记忆犹新。当时留给团队的准备时间不到一周,从抵达现场到完成所有调试、演练,时间紧迫得让人喘不过气。为了在短时间内让设备达到最佳状态,大家挑灯夜战,整理数据、优化方案,反复调试性能。最终,成员们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在疲惫中咬牙坚持,当任务圆满完成的结果公布时,所有的辛苦都有了最好的回馈。
软件适配任务曾让团队面临全新挑战。用户要求将配套软件调整为特定模式,看似简单的需求背后,是完全陌生的软件系统与紧迫的任务时限,容不得半点试错。“边摸索边测试,再难也要啃下来。”成员们反复调试设备,记录软件运行的每一个细节,逐行分析代码、排查兼容性问题。当系统平稳地运行时,所有人悬着的心才落了地。这段与代码、数据“较劲”的经历,成为团队对“精益求精”最生动的诠释。
更惊险的一次考验,发生在某场飞行试验中。在无人机爬升阶段发动机突然温度过高。“当时情况挺紧急的,但我们没慌。”小孙回忆道。团队第一时间与技术部门联动,连夜研究散热系统调整方案。从分析数据到拆解部件,再到重新装配调试,整个团队熬了一个通宵。次日清晨,调整后的无人机再次升空,发动机温度稳稳维持在正常范围,问题顺利解决。“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常态——发现问题立刻响应,就算通宵达旦,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高效攻坚,离不开‘工单模式’的支撑。”针对外场试验中可能出现的设备适配、技术更改等问题,团队建立了“工单响应机制”:发现问题后,先提交需求明确现象,技术部门出具“技术更改单”,再由总体部门牵头联动多部门协同作业,确保每一处调整都高效落地,彻底避免流程卡顿。
对彩虹-3系列无人机外场试验团队而言,外场早已不只是工作的地方,更像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为了守护这个“家”里的试验任务,他们把对亲人的思念悄悄藏在心底,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奉献,诠释着对使命的担当。
葛队是团队里的“主心骨”,也是大家口中最“不顾家”的人——他曾创下连续驻守外场300天的纪录。从飞行任务的统筹安排,到质量问题的细致排查,再到整理仓库、分发物资等琐碎事务,葛队都亲力亲为,从不懈怠。“常年在外,亏欠家里太多。但我是共产党员,是退伍军人,从青年时代就投身国防军工事业。为了祖国的军工梦,我献出了青春;为了无人机事业,我愿意继续奉献一生。”他的话语朴实却坚定,成为团队成员心中的精神坐标。
机械师福哥是团队里的“万能帮手”,不仅本职工作做得出色,还总主动为同事搭把手。“有福哥在,工作准能顺利推进!”这是成员们常说的话。有人找工具,他立马递上扳手;有人忙不过来,他二话不说上前分担;没有手头任务,他就去整理仓库、检查设备状态。“动力滑油加了没?没加我帮你加”“电气组的线滚子,我帮你们收了”这些朴实的话语,成了他日常工作的“标志性台词”,也温暖着团队里的每一个人。
小朱在团队里有个响亮的称呼——“朱教头”。作为产品交付培训负责人,他总能把复杂的无人机操作知识讲得通俗易懂,更坚持“现场做到哪,我们讲到哪”的培训理念,像教头带徒弟般手把手教学,确保培训内容与现场工作紧密结合。每天试验结束后,他还会熬夜复盘培训效果,优化次日教学内容,直到学员能独立完成。“只要学员能学有所获,我多熬几个夜值了。”
如今,彩虹-3系列无人机已日趋成熟:不仅圆满完成了既定科研任务,更积累了多项成果,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彩虹-3系列试验团队,依然坚守在外场一线,用青春与汗水继续书写着平凡岗位上的不凡故事。
谈及未来,成员们的眼中闪烁着光芒:“我们希望彩虹-3系列能搭载更多载荷,在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更希望它能走出国门,飞得更高、更远。”这份对无人机事业的热爱与期许,将继续指引着他们在航天报国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书写更多属于新时代航天人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