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党的建设  >  气动之家 > 正文
国际档案日|庄逢甘与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时间:2024-06-09
分享:

当祝融号漫步在火星表面,当神舟飞船每次成功对接与返回,当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和起飞……这一次又一次成功的背后,是一群默默无闻的航天气动工作者68年艰苦的付出。在第十七个国际档案日来临之际,我们再一次回忆我国航天空气动力学的奠基人——庄逢甘院士。


早期创业呕心沥血

1956年11月,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的前身——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空气动力研究室成立,刚过而立之年的庄逢甘受钱学森的委托,担任空气动力研究室的技术负责人。从此,这位才华出众、师从国际著名流体力学专家李普曼教授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带领18位刚刚跨出大学校门的学子,开始了中国航天空气动力学的创业生涯。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庄逢甘和老一辈航天气动人的共同努力下,在云岗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大型空气动力研究和试验基地。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比较完整的航天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手段,并立即投入了各种型号的空气动力性能试验工作,为型号气动研究和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型号研究统率三军

作为中国航天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开创者,庄逢甘带领年轻的空气动力学研究者进行了型号气动研究工作。随着型号研制发展的需要,很多研究工作需要调动全国的气动研究力量。他组织了全国性的理论-试验-设计人员的三结合小组,充分利用风洞试验、理论计算和飞行试验三大手段,集中攻克型号研制中的关键气动技术。

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是被钱学森称为“淮海战役”的气动防热技术攻关和载人飞船关键气动技术攻关。这一协调攻关工程以明确型号为背景,历时15年,动员了全国有关设计部、专业研究所、中科院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突破了“热障”关,解决了气动外形设计和再入稳定问题。同时,庄逢甘在材料防热设计研究、再入通讯中断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学科发展担纲领衔

在牢牢掌握为型号研制解决气动问题的同时,庄逢甘十分重视空气动力学学科的发展。他是我国气动热力学研究的开创人、计算空气动力学的奠基人、基本流动机理研究的领衔人。20世纪60年代,庄逢甘直接领导了我国第一个烧蚀防热气动理论研究课题组,对高温气体条件下材料产生的物理化学现象,进行了理论建模、理论计算和地面模拟研究工作,从而开拓了高温气体动力学和气动热力学研究领域。

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庄逢甘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亲自培养博士研究生、指导青年学者,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他还亲自推荐访问学者到国外进修,将研究人才推向国际学术舞台,为我国空气动力学学科发展以及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起了重要作用。


气动建院鼎力支持

庄逢甘担任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我院前身)所长二十余年,即使在卸任所长之后,仍十分关心它的发展。他听取研究所领导的汇报,并给以重要指示;他关注气动设备的建设和改造,并提出具体要求;他重视发展规划的制定和研究方向的确定,并给予及时指导;他关心技术人才的成长,并给以热情鼓励;他倡导技术创新,并示以明确的方向。

本世纪初,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空气动力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庄逢甘果断表示支持建立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他向上级部门陈述建立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的必要性: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的组建符合我国航天战略发展和国防科技体系构建的要求,将有利于规范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国家级行为,有利于我国航天飞行器和战略战术武器设计原创能力的提高,也更适应于国际合作和人才竞争的需要。

2004年6月,中央编办下发文件批复同意将“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更名为“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后于2007年2月更名为“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庄逢甘院士特意为院题词:“气动设备建设是基础,气动实验是重点,气动计算是关键,气动创新是核心。”庄逢甘的题词对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将“气动创新”置于“核心”地位,是对空气动力学研究者提出的重要目标。

新时代,我们将遵循庄逢甘院士的教诲,以实际成效为建设世界一流空气动力学研究机构和特种飞行器产业公司作出新贡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航天强国新征程上书写航天气动发展新篇章。